時代的重彩 v.s. 背景的懸置——《女朋友。男朋友》、《七月與安生》的時代背景差異

 

片名:女朋友。男朋友
年分:2012
導演:楊雅喆

2012年的《女朋友。男朋友》,以及2016年的《七月與安生》是兩部可以好好對照著看的華語電影:他們都是關於三角戀的故事(只是前者是兩男一女,後者是兩女一男)、他們都有關於青春與成長的議題、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有人死去。當然,最直接的不同是,一部是台灣的電影,一部是中國的電影(嚴格來說,應該是中、港合作的電影);這個差異不僅僅是用語、故事的不同而已,還牽涉到兩者對於時代背景的處理。

片名:七月與安生
年分:2016
導演:曾國祥

楊雅喆從來不隱瞞自己對政治的關懷與立場,他曾經在2017年第五十四屆金馬頒獎典禮2017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聲援勞團,並高舉「沒有人是局外人」標語毛巾。楊雅喆的創作基本上脫離不了社會運動的反抗基因,也就是說楊雅喆的創作絕對離不開政治,甚至還會刻意描繪台灣政治。回到《女朋友。男朋友》,雖然主軸是三角關係中的酸甜苦辣,但故事中時不時參雜各種社會議題:同志議題、民主抗爭、女校服裝問題等等,而且這不只是背景,電影裡的主角都是主動的參與者,就連他們的小孩(配角)也是挺身對抗權威,爭取女校短褲的人。這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因為很多悲劇或是悲情電影,例如《霸王別姬》,基本上他們只是活在時代中,他們沒有選擇,他們只能苟活,甚至被時代巨輪碾壓。(1)

《七月與安生》對於時代背景的描述少到可憐,少到他們的所有背景稍微置換都不會影響到故事的進行,他們只需要一個鄉村跟幾個大都市。其中唯一與時代或是時間變化最有關聯的,就是童年他們的軍事操演,以及從明信片到手機再到網路通訊。也就是說,《七月與安生》幾乎可以算是懸置起來的愛情、友情(或許還有點百合味道的)故事,他除了世界與中國、鄉村與城市的空間變化外,他只有一段架空的時間。我不清楚曾國祥對這部作品有沒有什麼意圖,我們也不清楚編劇群(林詠琛、李媛、許伊萌、吳楠)是否為了符合原著而如此安排,或者為了中國市場才刻意降低電影中任何社會敏感成分;但我們可以知道背景的懸置絕對不是偶然。

類似的故事,一個是筆筆濃厚的時代政治,一個是忽略時代的背景空白,這並不是單純導演、編劇的偏好問題,更折射了兩岸電影創作(或是更大的文藝創作)環境與結構問題。

在台灣,電影創作者處在自由卻分裂的社會,他們有太多話要說,有太多立場要表白,有太多憤怒想要傳達,到最後意圖主導電影,政治味道濃厚已經是最輕微的症狀,最糟糕是斧鑿過深。

在中國,電影創作者(其實包含所有藝文創作者)面臨是逐漸高壓的社會,政府的審查已經是稀鬆平常,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逆鱗;關於時代以及社會批判,除了隱晦得中國以外的人看不懂,更多是乾脆閹割這塊。歷史片更得符合正統的史觀,即使故意聚焦非近現代史以逃避史觀的問題(2),近幾年關乎歷史的創作自由也是漸漸限縮。

當然,台灣創作空間還是遠優於中國,但也始終稱不上健康。但這幾年兩岸的內外部政治情勢,只會讓各自的問題更加惡化。背景色過強的台灣片,忽悠背景色的中國片,都是扭曲。

* * *

(1)這樣隨意把《女朋友。男朋友》、《霸王別姬》對比可能過於簡略,畢竟在清末民國到文革這段時間你能期待一般人有什麼能動性或是抗爭的力量嗎?但導演的選擇,其實就代表他自身的偏好與創作意識。

(2)這方面不單單指涉電影,還包括許多戲劇,尤其像是古裝劇等等。但前幾年中國也開始禁古裝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慈》——高配版的《秘密》

吳乃德與他的敵我民族書寫──《臺灣最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