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的論述鬥爭(1)

 《雍正王朝》是一部以「改革之難」為核心的劇,凸顯了雍正作為一位顢頇帝國的改革者,如何處處遇到阻力(官僚、士紳與旗人),並以其堅剛之志克服萬難。這部片拍於1999年,中國還在「改革開放」的濃厚氛圍中,因此這個主旋律緊扣了時代脈絡,賣座也就在預期之中(1)。

《雍正王朝》DVD封面

大部分的觀眾看到雍正「為國」、「為民」而賣命操勞,對於既得利益者的「正義之罵」,也是聽得讚不絕口。但是,這部片最大的問題,不僅僅是美化雍正,將其猜疑的性格抹滅的煙消雲散(相較之下,甄嬛傳還描寫的比較深刻),更是忘了「絕對皇權」的問題。

「皇權」當然不是絕對的,但肯定是俗世中至高無上的存在,尤其中國政治思想(儒家、墨家、法家皆然)無法跳離「尊君」、「忠君」、「尚同」的框架。「一山不容二虎」、「國無二君」代表的不只是國君王無法分享權力,更是:若沒有這「一」君,無法產生同一標準,也就無法產生秩序,最後就會導致動亂

在這個思想脈絡下,「君」有很大的裁量權,甚至可以說是「任意為之」,「臣」與「民」被要求「忠君」、「尊君」,即使被處罰被處死也要「謝主隆恩」。除了「君」以外,其他行為者難有什麼主動性,頂多只能建議;尤其當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臣」幾乎失去了政務的決策權。

因此,在此高壓且窒息的思想與政治脈絡中,皇帝(君)以外的行為者少有著力點,可以反撲皇帝。儒家保留了其一,就是「聖人之道」的道德律令,這又由中國知識份子(白話版:讀書人)所發揮、闡述;「聖人之道」不僅僅是四書五經所寫的內容,更直接在說:統治者必須尊重、重用知識份子。但是在《雍正王朝》裡,這群知識份子被描繪成「迂腐的知識份子(腐儒)」,不知變通,有害國家利益。

旗人自然不屑讀書人的「書生意氣」,但是他們在雍正施行「旗務改革」損其利益時,也企圖找到另外一個論述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祖宗成法」。雍正之前,已經有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以及「康熙盛世」所累積的千萬制度,成為所謂的「傳統」,尤其是統治者滿族的旗務,更是傳統中的核心;任何「更改」都可能是在打臉祖先。旗人還是臣民,還得尊君,但是他們有這個「傳統」武器,自然就可以依此對抗皇權。

影劇中有一段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上述旗人的掙扎與論述思維(2):一開始他們聽到旗務改革都忿忿不平,甚至有人說「是哪一個狗日的,出了這個斷子絕孫的主意,讓我知道了,我非劈了他不成!」;可是他們一聽到是旗務改革是雍正皇帝的主意,便紛紛噤聲不敢言。沉默被那大爺一句「皇上也不能這麼做啊!」打破:

「按理說皇上是天是大,我們都是地是小,皇上叫我們怎麼樣,我們沒話說。可是咱們旗人領朝廷的俸糧,這是順治爺手裡就定下的(群眾:是啊!是啊!),連康熙爺都遵行不移。為什麼呢?這是祖制!和祖宗比,祖宗是天是大,這皇帝就是地是小啊!因此,這個主意就算是皇上自己拿的,那也不對!(群眾:說的好!!!)……」

影劇醜化的傲慢腐儒與腐敗旗人,是為了要凸顯雍正的光明面與正當性(同時,雍正的作為也是強化國家的控制力與力量,所以雍正心心念念的都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然而,他們的論述也是在皇權壓迫下的策略選擇;對抗皇帝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有被殺頭的高風險。因此,他們的論述也可以說是一種巧妙的知識(知性)產物。

至於雍正的論述呢?我們下次再說!

* * *

(1)關於《雍正王朝》的更多資訊,可查閱維基百科:雍正王朝。有興趣觀賞《雍正王朝》者,請直接點閱第一段第一個《雍正王朝》。

(2)這段影片出自《雍正王朝》第37集的01:16-03:4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慈》——高配版的《秘密》

時代的重彩 v.s. 背景的懸置——《女朋友。男朋友》、《七月與安生》的時代背景差異

吳乃德與他的敵我民族書寫──《臺灣最好的時刻》